今年的93阅兵,或许将成为抗战老兵能够参与的最后一次胜利阅兵。想到这里,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沉重。上一次70周年阅兵时,国家还专门邀请了老兵方队出席,那一幕至今难以忘怀。然而今年,主办方却不得不无奈宣布:“综合身体状况等因素360配资网,不再组织老兵方队参阅。”听到这句话,我心里酸楚难耐。毕竟,距离抗战胜利已经过去了那么久,就算是当年的儿童团成员,如今也已年逾九旬,要想把他们重新聚在一起,已几乎不可能。
数据的变化更加直观地提醒我们时间的无情。去年底,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有32人,而如今仅剩下26位;2012年,国内公开身份的“慰安妇”制度受害者共有32人,仅仅两年后便有10人离世。导演郭柯当年在22位幸存者的协助下,拍摄了纪录片《二十二》,那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。但如今,当年参演的22位老人也已全部离世。再回看抗战老兵,他们能否出席阅兵,已经不只是身体承受的挑战,更是对生命最后旅程的一种坚持。即使辛苦,他们依然愿意聚在一起,亲身见证这场盛典。原因无非两点:其一,源自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;其二,是因为历史绝不能被遗忘。
展开剩余78%当今世界,总有人试图模糊甚至篡改这段历史。见证者越少,那些歪曲历史的声音就越猖狂。他们盼望着最后一个证人离世,好让谎言无人纠正。幸好中国在历史教育方面做得相对扎实,尽管仍有少数人屁股歪,却不敢像某些国家那样公然否认。看看外网的舆论现状就知道了:美国人把二战说成是由苏德发动,日本人则自称是“受害者”。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,在互联网高度发达、证据链清晰的今天,居然仍有人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。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后,日本网络上一片差评,甚至有人在导演的主页下造谣,说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可能发生。更可耻的是,还有少数所谓“国人”附和小日本的说辞,指责导演“挑动仇恨”“影响中日关系”。这些人不仅不尊重历史,反而去责怪揭露真相的人,简直荒唐至极。
更讽刺的是,美国当铺老板埃文·凯尔在一次偶然中获得了一本收录南京沦陷照片的相册。他仅仅翻了几页,就夜不能寐,不知如何处理,最后上传到TikTok求助。短短一天播放量就超过千万,许多中国网友向他普及历史,也有外国网友热心解释。但偏偏日本网友集体否认,硬说是伪造。更令人费解的是,他们一边否认,一边又有人想花钱收购相册。若真是假的,为何还急于买下?这背后的逻辑和罪犯想要毁尸灭迹以逃脱惩罚如出一辙。他们明明知道真相存在,却妄想通过掩盖证据,让历史模糊,甚至彻底翻案。
事实上,这正是篡改历史者的险恶用心:只要等到亲历者都不在了,他们便能随意书写历史。可正因为如此,我们更要不断举办纪念活动,让世界清晰记住这段历史。这不仅仅是缅怀先烈,更是在国际上争夺话语权。在当下这个信息真假难辨的AI时代,若没有强大的话语权,再真实的事实也可能被掩盖。试想,如果所有叙事都被敌人主导,我们的声音就会被彻底淹没。苏联就是前车之鉴。
苏联曾是二战的主要胜利者,却在90年代解体后,任由西方舆论抹杀其功绩。结果,欧美教科书里诺曼底登陆的篇幅远超斯大林格勒战役,仿佛欧洲的解放全靠美国。与此同时,苏联被描绘成“纳粹帮凶”,昔日的烈士纪念碑被推倒,老兵被羞辱,整个民族信心坍塌。大批科学家外流,国家一度沦为“加油站”。直到普京上台,才重新恢复红场阅兵等纪念活动,重建民族自信,并在国际舞台上正本清源。
这告诉我们:历史不是冷冰冰的纸面,而是活生生的话语权争夺。失去记忆的民族注定被他人塑造。如今中国已经具备足够的国力,也有资格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讲述历史。从把抗战定为“十四年抗战”,到国际学界逐渐认可中国战场为二战东方主战场,这都是话语权提升的体现。可要记住,这一切并不会自动发生,必须由我们主动发声。
因此,这次阅兵不仅是军事上的检阅,更是对历史的捍卫。它提醒我们:只有牢牢掌握话语权,才能守住真实。抗战老兵们正在逐渐离去,但我们能做的,就是让他们的故事永远不会被遗忘。对普通人而言,这样的纪念活动还有一个附带的好处,就是改善网络舆论环境。许多歪曲历史的账号、散布谣言的大V,往往会在这种时刻失声。也许我们无法亲临阅兵现场,但只要铭记历史、传递真相,就已经是在与遗忘作斗争。正如那句话所说:历史不是写在纸上的,而是由一代代人用心守护下来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乐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